2005年1月19日,星期三(GSM+8 北京时间)
浙江法制报 > 第二版:调查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建设“平安浙江”构筑和谐社会
——浙江省实践“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调查
秋石/文

  去年金秋十月,我们来到改革开放以来全国最具活力的省份之一——浙江调研。所到之处,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都奔涌着市场经济的洪流。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走廊和工业园区,效益农业和农业产业化、贸工农一体化经营,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发展景象。短短20余年间,浙江便由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省份一跃而成为经济较为发达的工业大省,它发源于温州模式,得益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去年以来,浙江省委、省政府为解决前进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新矛盾、新问题,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作出了建设“平安浙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大战略决策,带领全省人民为建设富裕、文明、平安、和谐的浙江而奋斗。由此,浙江经济社会发展跨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顺应“富则思安”的民意,实践执政使命

    1978年前,浙江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省份,农业占全省生产总值的38.1%,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85.5%。如今,浙江已是一个以工业为主的经济大省。从1978—2003年,全省生产总值由124亿元增加到9395亿元,年均增长13.1%,由全国第12位上升到第4位;人均生产总值由331元增加到20147元,年均增长12.1%,由全国第13位上升到第4位。2003年,全省人均GDP已超过2400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3180元和5431元,居全国第3位和省区第1位。按照国家统计局的16个监测指标,浙江早在1999年就达到小康标准值,目前已进入工业化中后期发展阶段。
  经济社会加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同时也是各类社会矛盾凸显的时期。近几年来,作为经济发达的东部省份和市场经济的先发地区,浙江遇到“成长中的烦恼”,出现了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经济高速增长所付出的社会成本和代价在不断上升:各类刑事犯罪居高不下,人民内部矛盾和纠纷多发;经济发展中存在新的隐患,生产安全事故时有发生;社会危机预测、预防和应急机制尚不完备。所有这些,都对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的稳定造成了威胁。浙江人民穷则思变,富则思安。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迫切要求拥有一个更加和谐稳定的生产生活环境。
    2004年全国“两会”期间,浙江在京分别召开浙江籍知名人士和“两院”院士恳谈会,与会者异口同声赞扬家乡经济工作搞得好,但普遍认为经济社会发展还不够协调,并对重大安全事故和文化场所违法经营事件提出了严肃批评。这些代表浙江人民要求社会平安和谐的呼声,使省委领导清醒地看到,如果不创新发展思路和模式,就无法实现新一轮经济社会的全面持续发展。
  省委认真分析了问题存在的原因。从经济结构看,2003年全省的一二三产业分别占7.8%、52.5%、39.7%,而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分别为28%、37%、35%,就业结构与经济结构不够协调。从农民收入看,虽然增长幅度连续18年名列全国省区第一,但农民增收难的问题依然存在,特别是纯农户增收更为困难;从1997—2003年,全省农村20%最高收入家庭与20%最低收入家庭的人均收入之差,由6.05倍扩大到6.86倍。此外,教育、科技、医疗、卫生、文化、环境等社会事业发展也相对滞后,各种公共设施建设起来了,但因管理不善,交通、环境、卫生问题等仍较突出,社会治安问题尤为严重。事实在警示着决策者:没有平安的浙江,就没有全面小康的浙江;没有和谐稳定的浙江,就没有繁荣富裕的浙江。因此,省委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于去年5月召开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正式作出了建设“平安浙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大决策。省委书记习近平说,富裕与安定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致富与治安是领导干部的政治责任。好一个“平安浙江”,抓到了点子上,抓到了要害处!这是对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深刻体会和对省情全面认识相结合的产物,不仅符合浙江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愿望,也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深化的必然结果。而能否带领全省人民在快速发展中实现社会和谐稳定,是对省委执政能力的一大考验。
  早在2004年初,省委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确定了深入实施“八八战略”的决策部署,即进一步发挥体制机制优势,推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发挥区位优势,推进对内对外开放特别是主动接轨“长三角”;发挥块状特色产业优势,推进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发挥城乡协调发展优势,推进城乡一体化;发挥生态优势,推进生态省建设;发挥山海资源优势,推进海洋经济和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发挥环境优势,推进软硬环境建设;发挥人文优势,推进文化大省建设。省委指出,建设“平安浙江”与实施“八八战略”,是鸟之双翼、车之两轮。实施“八八战略”,是从全面、协调、可持续方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平安浙江”,则是从社会各个方面的和谐发展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要通过“平安浙江”的建设和“八八战略”的实施,实现浙江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和人口资源环境和谐统一的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经济发展基础上的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天下顺治在民富,天下和静在民乐”。平安,即平和而又安康,这是社会文明与进步的征象,是社会兴旺与发展的保障和标志,是千百年来中国老百姓执著的期盼与追求。确保社会和谐稳定,是各级党政领导的重要职责。浙江省委作出建设“平安浙江”的决策和部署,每个方面都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休戚相关,都贯穿着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体现着“富民强省”的新思路。
    
  以加快发展保平安,在平安中实现更快发展
    
  浙江省委、省政府根据中央的精神和胡锦涛总书记对建设“平安浙江”作出的“贵在坚持、贵在落实”的重要批示,明确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始终坚持以加快发展保平安,在平安和谐中争取更快发展。
  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保证。加快发展保平安中的“发展”,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而“平安”则是体现人民群众的要求和愿望,涉及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和生态等各个方面的“大平安”。“发展”与“平安”相互衔接、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发展是长治久安的社会经济基础,平安则是发展的社会环境保障。因此,省委、省政府提出要把“加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围绕发展实现“六个确保”,即确保社会政治稳定、确保治安状况良好、确保经济运行稳健、确保安全生产状况稳定好转、确保社会公共安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在实施中,主要开展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发展政治文明。
  省委、省政府把保持社会政治稳定作为建设“平安浙江”的核心。全省上下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坚定不移地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同时根据浙江实际,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地结合起来,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省委积极支持人大、政协和各民主党派以及工青妇等组织,依照法律和章程独立负责、协调一致地开展工作,使之成为维护群众切身利益的通畅渠道,成为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成为整合社会利益和社会关系的重要力量。各级党政部门注重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在开展“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加强文化阵地建设,整治文化市场、整治社会风气”以及开展“千村示范、万村整治”活动的同时,积极引导和充分发挥各类行业协会、群众组织在协调不同利益、维护社会稳定中的作用。各地纷纷建立起村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运行机制,通过民主恳谈会、村务全程代理制、重大村务票决制,落实了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目前,浙江99%的村实行了村务公开,97%的村实行了会计代理制,71%的村实行了会计电算化管理。
  社会治安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治安状况直接影响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影响着国家的形象。在“平安浙江”的建设中,省委、省政府提出必须依法执政、依法行政,通过综合治理,实现确保社会治安状况良好的九项指标,即刑事案件高发势头得到有效遏制;多发性、可防性案件上升幅度明显下降;黑恶势力受到毁灭性打击;各类经济犯罪大要案总量下降;反恐怖斗争组织健全、预案完善、措施得力;对杀人、绑架、伤害等严重犯罪案件“命案必破,挂牌全破”;严重经济犯罪得到有效防范和打击;重点地区和行业的社会治安有明显进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评估和人民群众安全感继续保持全国前列。浙江群众对领导干部的评价已经形成一个共识:检验一个地方党委政府、一个领导干部的政绩,不仅要看经济的增长,还要看社会治安状况的好坏。目前,全省干部和群众团结一致、齐抓共管,各地的综合治理取得明显成效,社会治安状况有了很大好转。
  (二)全面实施“八八战略”,确保经济运行稳健和谐。
  确保经济运行稳健是建设“平安浙江”的关键。省委、省政府把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看作浙江改革与发展的一次重要机遇。为实现经济安全“软着陆”,浙江2004年重点抓了确保粮食安全、整治土地市场、清理整顿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着力改善要素供给状况以及安全生产5项重点工作。为确保粮食播种面积2150万亩,确保粮食生产总量160亿斤,确保新增10亿斤共达到45.5亿斤粮食储备规模,确保全省粮食市场稳定,省财政拿出5876万元对农民进行各种补贴,各级用于对粮农减免农业税和直接补贴的资金达7.82亿元。全省着手新建500万亩标准农田,以加强耕地保护和基本农田建设。这些措施,使浙江2004年实现粮食生产面积、单产、总产“三增”,粮食总产量达180亿斤,比上年增长10%。全省基本完成了治理整顿土地市场的阶段性任务,开发区(园区)从758个减少到134个,规划面积减少75.6%,县级以下开发区全部撤销;全面清理各类建设用地,收回抛荒、闲置土地13.1万亩,复耕7795亩;为创新发展开发区,东阳、诸暨等地实施“零耗地招商”,取得成效。通过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清理整顿,淘汰了一些高耗能低效益项目,制止了一些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已清理项目1.9万个,停建36个,暂停建设、限期整改716个,取消立项193个。针对经济发展受到电力、资金、土地、水资源等制约,省里抓住宏观调控的有利时机,坚持有保有压,以“五大百亿”工程为龙头,积极抓好要素资源配置的规划和建设,努力把要素制约对经济运行和人民生活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程度。在开展安全生产的“铁网行动”中,突出重点,狠抓道路交通、消防安全以及对矿山、建筑施工、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等单位的监管和开展民工断指专项整治,2004年下半年以来安全生产形势逐渐好转。
    通过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平安浙江”建设中的确保经济运行稳健工作取得突出成绩。全省经济实现较快增长,结构和效益得到改善,发展的协调性有所增强。初步预计,全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达11300亿元,比上年增长14.5%,成为全国第4个生产总值万亿元省。全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1%,工业经济效益继续提高;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增幅明显回落,结构不断优化;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4%,居民消费升级明显;外贸增势强劲,全省出口总额同比增长37%,实现外贸顺差277.8亿美元,居全国首位;人民生活水平稳定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可达1450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超过6000元,实际增幅均在7%以上。
  省长吕祖善认为,正是因为与中央保持高度一致,通过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和全面建设“平安浙江”,对全省经济进行了适时适度的宏观调控,着眼于深化改革、调整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科技创新步伐,掌握了新一轮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权,才使浙江经济得到平稳、协调、较快的发展。
  (三)亲民、利民、安民,实现社会和谐发展。
  浙江省委认为,党政干部亲民、利民和安民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本质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时刻把群众的冷暖放在心头,不断提高为人民谋利益的能力。
  省委书记习近平、省长吕祖善亲近民众,经常下基层实地考察,走访困难户、受灾户、上访户和其他普通群众,了解社情民意,帮助解决困难,及时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浙江老百姓对省级领导干部下村进社区已习以为常。2004年前10个月,20多位省级领导干部下访接待365批、1118人次的来访群众,当场解决139批、361人次的信访问题。省里带好头,各地跟着干,层层完善了下访约访、包案处理、越级上访劝返等制度。目前,深入困难多、问题多、矛盾多的地方,慰问城乡困难企业和困难群众,帮助解决燃眉之急,越来越成为浙江各级领导干部的自觉行动。
  浙江还致力于完善为民办实事的长效机制,确定以就业和再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城乡住房、生态环境、扶贫开发、科教文化、权益保障、社会稳定等十大领域为重点,把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结合起来,使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共享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成果。一个就业、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相结合,覆盖城乡不同层次人群的“大社保”体系正在浙江加快构建。2004年上半年省财政对科技、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支出分别达9.6亿元、100.8亿元、20.8亿元、10.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1.2%、31.8%、10.1%、18.7%。
  浙江大至省委、省政府的决策,小至村路改造、村干部直选和社区活动室管理员招聘,凡事都要通过媒体公开告知群众,与群众商量,取得群众支持,重要事项则由群众代表参与票决,以安定民心。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厂务公开、财务公开等制度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有效地保证了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
  (四)建设绿色浙江,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对资源匮乏的浙江来说,通过打造生态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具有更为重要和紧迫的意义,这也是建设“平安浙江”的应有之义。2003年,浙江省出台了《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全省上下以此为蓝图,通过抓生态工业与清洁生产、生态农业建设、生态环境治理等10个重点领域,全面构建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生态经济体系、可持续利用的自然资源保障体系、山川秀美的生态环境体系、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的人口生态体系和科学高效的能力支持保障体系。通过建设生态城市、园林城市、国家生态示范区、“绿色社区”、“绿色企业”,让蓝天、碧水、青山再现浙江大地。
  生态建设改观了城市和农村的面貌。曾以粪缸、染缸、酱缸、酒缸著称的绍兴,差点因“四大缸”的发展砸了老百姓的“水缸”。经过开展“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露天酱缸、酒缸不见了,露天粪缸没有了,“染缸”也进行了彻底整治。如今上千家纺织、印染企业排出的污水,即使经过处理达标以后,也不准排放到河里。公共卫生状况好了,老百姓喝的干净、吃的放心、呼吸的清洁,群众的健康有了切实保障。

  确立长效机制,构建和谐社会
    
  建设“平安浙江”,是浙江省委、省政府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省情出发统揽全局作出的战略决策,涉及全省工作的方方面面,需要干部群众齐心协力共同参与。“平安浙江”建设又是一项庞大而艰巨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全省人民进行坚持不懈的长期努力。省委、省政府加强领导,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建立起确保“平安浙江”建设卓有成效的长效机制。
  (一)加强基层政权组织体系,强化执政党的社会整合功能。
  省委认为,“平安浙江”的建设首先必须有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体系。为此,省委书记习近平亲自挂帅,担任领导小组组长,省长吕祖善、分管的省委副书记夏宝龙及其他4位省委常委共同组成强有力的领导班子,统领“平安浙江”建设。按照省委的决策部署,各级党政“一把手”也都亲自挂帅出征,既部署工作,又检查、督促落实情况。
  为确保平安建设取得长效,省委还在反复调研、反复征求干部群众意见、反复修改的基础上,制定了《浙江省平安市、县(市、区)考核办法》,把列入考核的86条具体指标,逐一分解到各个职能部门,明确责任要求。组织部门把建设平安市、县(市、区)工作列入干部任期目标,考核结果与政绩挂钩,真正作为衡量干部政绩、晋职和奖励惩处的重要依据;把考核办法、考评结果向社会公开,设立举报电话及信箱,接受群众举报监督,把平安成果的考核置于“阳光”下。省委要求平安建设成为全省上下齐心协力为之奋斗的工程,三年内大部分市县必须达标。
  各地党委和政府积极疏通和拓宽公民民主参与的渠道,强化执政党的整合功能,涌现了金华的阳光听证会、宁波的“民情直通车”、杭州的德加社区法治论坛、象山的村民代表培训制度等一批群众参与平安建设的好典型,引领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要求,解决纠纷和矛盾。
  (二)坚持以人为本,努力为民办实事。
  建设“平安浙江”就是为了最大程度满足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和全面发展的需要。因此,省委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在开展工作时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尽心竭力为老百姓办实事。在总结浙江多年来关心群众疾苦、为民办实事工作的基础上,根据群众需求的新变化、新特点,省委形成了具有指导性作用的《关于建立健全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的若干意见》。
  各级党政部门为民办实事取得了突出成绩。2003年前11个月,全省用于再就业的专项资金达6.2亿元,新增城镇就业岗位58.2万个,确保城镇就业困难人群,尤其是下岗职工及时就业。目前全省有128.5万被征地农民纳入社会保障范围,其中47万符合条件的参保对象领取了基本生活保障金;近61.5万名城市和农村的低保对象,平均每人每月能分别领取209.6元、120元的社会保障资金;1779万农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共筹资金9.64亿元,全省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人员集中供养率分别达到68.8%和81%。浙江新开工的经济适用房面积达500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76%,目前竣工一半以上,已有1万多名困难群众喜迁新居。对低保家庭等五类子女学生实行小学到高中的免费教育,并对高校家庭困难学生建立“奖、贷、助、补、减”等多种形式资助体系。同时,对700万名外来务工人员,实行关爱和善待,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
  (三)注重源头治理,把矛盾化解在基层。
  省委把源头治理作为建设“平安浙江”的重点和基础工作,努力做到组织建设做在一切工作前,预测工作做在预防前,预防工作做在调解前,调解工作做在激化前,以求达到“预警在先,苗头问题早消化;教育在先,重点对象早转化;控制在先,敏感时期早防范;调解在先,矛盾纠纷早处理”的效果。目前,浙江村居(社区)、乡镇(街道)和县以上单位有综治信息员5万多人,建立各类调解组织5.1万余个,已经建立起全方位的预警网络。近3年来,全省共排查调处各类矛盾纠纷65.8万余起,疏导化解63.3万余起,调处成功率达96.2%,其中去年以来的工作绩效尤为显著。
    41年前,诸暨市枫桥镇干部群众创造了“矛盾少、治安好”的“枫桥经验”,毛泽东同志亲自作出批示要求加以推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浙江在坚持中发展“枫桥经验”,新时期又创新出“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新经验。这些年来,枫桥从未发生重大群体性突发事件,从未发生“民转刑”案件,各类矛盾纠纷调处成功率达到97.6%,真正做到了经济发展,基层平安,政权稳固。省委积极倡导各地结合实际,创新发展“枫桥经验”。2004年以来,省里下派38600名农村工作指导员入驻全省每一个行政村,深入到农户和田头,了解村情民意,宣传政策法规,化解矛盾纠纷,在富民强村服务、民主制度规范、组织建设督导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四)强化政法机关职能,构建社会治安防控的长效体系。
  围绕党中央提出的“建立健全各种预警和应急机制,提高政府应对突发事件和风险的能力”的要求,浙江各级政法机关完善职能,打防结合、专群结合、标本兼治,全力构建长效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政法部门从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事情抓起,从维护稳定最关键的环节入手,依法严厉打击严重危害国家安全、社会公共安全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各类犯罪活动,相继开展了遏制“街面两抢”、“打黑除恶”、“追逃”、“禁毒”、“反偷渡”等小区域、快节奏、短周期的专项斗争和专项整治,有效地震慑了犯罪分子,增强了群众的安全感。为防止一些地方治安问题“死灰复燃”,公安机关经常对全省68个治安相对混乱的地区进行跟踪排查、滚动整治,通过采取外来人口村民承包管理、社区巡防居民负责、纠纷调解律师参与等措施,有效地解决了一些区域性、行业性、多发性、季节性治安问题。杭州去年在主要街道安装治安动态网络监控系统,抓获123名抢窃犯罪嫌疑人,街面犯罪率下降36%。金华将出租车治安管理延伸至公交车治安管理,去年1至9月共抓获各类违法犯罪嫌疑人655名。绍兴、宁波针对入室盗窃案件增多的现状,在社区安装电子监控设备,组织市民义务夜巡队,人防与技防结合,入室犯罪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台州针对黑恶势力活动特点,组织16支“打黑”专业队,攻克部、省、市三级督办的24起案件。为充分发挥广大群众在维护社会稳定中的巨大作用,浙江通过控源导流,把构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与城乡开展“三级联创”活动、“先锋工程”结合起来,并加大人、财、物的投入,使具有浙江特色的预防化解矛盾机制和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得到不断充实和完善。严打群防工作成效明显。去年浙江共破案15.8万起,逮捕犯罪嫌疑人47872名,抓获网上逃犯9920名,民警人均破案数连续多年居全国首位。通过交通安全整治,全省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增幅下降6个百分点。
  人民群众是建设“平安浙江”的主体,又是平安浙江的最大受益者。一次权威的抽样调查表明,有91.5%的受访者认为浙江是安全或基本安全的,有96%的受访者认可自己所在县(市)的治安状况。从“经济大省”到“平安浙江”,就是从富裕到安康的历史进程。当前,浙江全省上下已经形成高度共识和统一步调,正在波澜壮阔地进行大格局平安建设,开创着更为美好的明天。
  (原载《求是》杂志2005年第2期)